12月27日,海亮集團布局現代農業的首批四家明康匯生鮮食品專賣店在上海、杭州、無錫和諸暨正式亮相。
位于杭州浙江外經貿廣場的明康匯生鮮食品專賣店,開業首日,不乏聞訊而來的顧客。不大的店面中,來自廣東海豐的胡蘿卜、浙江仙居的草莓、湖北丹江口的青蝦、安徽南陵的土豬肉、江西高安的高安牛肉等果蔬魚肉,放置的井井有條。
這些擺在貨架上的生鮮,全部來自海亮集團自建的種養殖基地,通過手機掃描外包裝上印著的特殊二維碼,你可以查到所購買生鮮的產地信息、種養方式、用藥標準、最后一次用藥、檢測報告、物流溫度與時間等多個環節信息。
“建這樣一套農產品追溯系統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當天,為布局現代農業從公眾視野中消失良久的海亮集團董事局主席馮海良也再度露面。他解釋說,由于當下的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做農業無論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前功盡棄,“所以我們干脆做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食品品牌。”
“要做就做好的”
日前,已經辭去集團和下屬子公司董事長職務,且極少在媒體上露面的馮海良,再度高調亮相,似乎也表明了海亮集團對現代農業寄予的希望。作為浙江知名的民營企業,2014年,海亮集團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33位,也是全省第四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
“我現在80%的精力都放在了農業上,我是做農業出身,現在最向往的就是重新做‘農民’。”馮海良半開玩笑地說,“至于集團的其它業務,我現在很少去管。像海亮股份、海亮地產,這幾年都發展很好,不用我去干預。”
據了解,海亮集團目前擁有有色金屬、教育、節能環保、農業、地產等五大板塊業務,以及起步不久的金融板塊業務。這幾個板塊的負責人,都是各個行業的專家、精英,有的曾是其它上市公司的高管或中層管理人員,“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人才,我也不用太操心。”馮海良說。
而對于農業的熱衷,“最初只是想解決海亮教育集團1.6萬名師生的食品安全問題。”馮海良說,2011年,他準備在諸暨找1000畝土地自己養豬、種蔬菜。后來,又請了浙江大學的4名教授,一起探討怎么做這1000畝基地,聊著聊著就覺得這是個很大的產業,“搞好了不但能為企業發展做貢獻,還能為社會創造價值。”
2011年10月份開始,馮海良先后邀請100多位農業專家到諸暨店口,這些專家都是蔬菜、水果、禽畜、水產等農產品的種養殖和流通方面的前輩,有的還是中糧集團、正大集團、先正達生物等業內知名專家,著手布局現代農業。
“要做就做好的。”馮海良說,良田出良品,好水養好魚,從2011年開始,海亮集團的農業團隊走遍300多平方公里,尋找在土質、水質、空氣質量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的農業基地,“絕對不允許土壤重金屬超標或者存在化學污染。”
至今,海亮農業已在全國各地尋找、建立了30個優質農業區域基地,其中16個已正式投入生產,有8個基地已開始向市場供應自己生產的農產品。
全產業鏈自營
“因為受天氣、時間、運輸等條件的限制太多,農業其實并不是一個討巧的行業。”馮海良坦承,海亮農業品牌“明康匯”一問世,即被定位為全產業鏈,“囊括了從選種、種養、加工、儲運乃至終端銷售的垂直一體化系統”。
較之于訂單類全產業鏈,“明康匯”產業鏈內全部自營,“通過對所有環節予以把控,以避免系統和割裂性風險”,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鏈。也因此,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海亮組建了覆蓋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有機飼料、肥料加工、農產品檢測、加工和倉儲配送等環節的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和明康匯健康食品集團。
從最初的設計方案到尋找基地、網羅人才,海亮集團今年的投入金額已達到近30億元。集團計劃2015年投入120億元到150億元,包括120萬畝生態種植基地、耕地、山林,220萬畝生態禽畜水產養殖基地。
而海亮的投產資金全部來自于自有。2013年,海亮股份的業績超過同行業六家上市公司同期業績總和,整個海亮集團的營業收入為1003億元,2014年整個海亮集團的營業收入預計超1200億元。從種種財務數據來看,海亮確實不虞資金。
“不過,我們不會做‘土豪農業’”。馮海良表示,明康匯終端門店的參照標桿是美國連鎖超市“全食”,這家以生鮮為主打的美國有機食品超市連鎖公司針對中產階級家庭,不僅提供單純的食物,還配有專業的營養師為其進行專業解讀。
全封閉的運作方式也為原來的土地經營者提供了更多保障。在最先建起農產品基地的江西高安市,過去每年每畝地的產值只有600多元。限制利用土地流轉政策,農民把土地出租給海亮集團,海亮集團再返聘農民成為合同工,管理自己的土地,當地農民從每畝地里獲得的收入上漲到每年近2萬元,吸引了很多打工者返鄉。
但并不是所有地區的農戶都可以進行合作。海亮生態農業集團研究院院長助理徐冉博士說,海亮在合作之前,要對當地土壤以及水源是否符合環保要求做出評估,而海亮也會承諾,在當地生產的所有農作物不使用國家禁用的農藥,同時將禁用的范圍擴大兩倍。盡量減少化肥的使用,不生產反季節蔬菜。
重建誠信體系
從銅加工起家,農業基礎近乎為零的海亮集團,如此重裝上陣陌生的行業板塊,如何面對從未面對過的風險?對此,馮海良有自己的認識:“產銷分離,信息不透明、環境污染都是造成食品問題的主要原因,但誠信的匱乏才是根源之所在”。
因此,在組建“明康匯”之前,馮海良就著手設立了嚴苛準入標準,出臺《員工誠信守則》,強化員工誠信意識,與明康匯全體員工簽訂誠信協議,約束員工不誠信行為,并在公司官網設立誠信曝光臺,如果發現問題,就把“家丑”外揚,“相對于被列入了這一行業的黑名單”。
另外,在海亮集團、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明康匯健康食品集團分別設立誠信監察室,對公司違背誠信行為,多渠道監督、檢查、處理,受理消費者投訴。“我們希望通過此類方式推動誠信體系落地,構建行業從業者誠信守法的外部約束機制,同時在企業內部形成文化驅動的長效管理機制。”海亮人力資源部總監汪洋表示。
縱使賭上人性及制度砝碼,但對于海亮來說,仍需要縝密可靠體系予以支撐。“農產品全程追溯體系”是海亮農業的又一砝碼。海亮集團首席信息官丘立濤介紹,明康匯披露信息覆蓋蔬菜、魚類、肉類等自產全品類生鮮,涵蓋產地信息、種養方式、用藥標準、最后一次用藥信息、檢測報告、物流溫度與時間等多個環節,“堪稱國內最為詳盡的農產品追溯體系。”
“農業食品之于公眾脆弱的信任體系正待重建,我們不期望這樣的做法僅僅成為一場形大于實的作秀。而是希望能夠真正規范員工的行為準則,作為我們一切行動的基石,從自凈開始,直到凈化整個行業。”馮海良稱。
“徹底扭轉農業食品安全形勢目前絕非旦夕之功,也非一家企業所能作為。”馮海良說,“我們希望通過成功開創大規模的生鮮食品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引領更多企業參與。通過樹立行業標注,修補現實裂痕,達成集體共識,形成合力,從而能夠讓現時現景予以改觀。”
(來源:浙江日報)